新华社武汉8月1日电我国缺钾土壤不断扩大和钾肥严重缺乏这一突出矛盾,可望通过利用基因转移技术得以解决。最近,中科院院士、核农专家陈子元充分肯定了湖北省农科院的此项研究成果。
湖北省农科院原子能应用研究所涂书新博士和郭智芬研究员主持的“富钾植物对土壤矿物钾吸收利用的机理研究”,通过籽粒苋的根际特征试验、钾离子吸收动力学特征和籽粒苋对土壤矿物钾吸收利用机理等研究提出,将籽粒苋高效吸收利用钾的基因转移到其他作物体内,使作物在不施钾或少施钾的条件下,能从土壤中吸收达到高产优质所需的足够钾素养分。这对于我国这样一个粮棉大国来说,将有效解决钾素短缺问题。
专家介绍,籽粒苋是近年来发现的新型富钾植物,矿质含量高,其中钾素含量高达12%,而且长势强、生物量大,富钾量十分可观。
专家指出,大量高需肥品种的引进培育成功和长期集约种植对地力的消耗很大,近30年来,我国缺钾土壤已从南方沿海地区扩大到东北三省,约有70%的农作物耕地缺钾,钾肥缺乏成为制约我国农业生产水平的重要因素。
由于我国钾肥主要依靠进口,与实际需求相差甚远。因此,专家研究指出,富钾植物籽粒苋基因转移是解决我国钾素短缺矛盾的重要途径。陈子元院士等专家认为,此项研究开发将对我国核农研究应用产生巨大影响,对解决我国钾肥短缺、节约外汇、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具有现实意义和巨大作用。